“烟台泥刻在上世纪50年代特别盛行,已经失传40多年了,现在我重新收拾烟台古老文化,在雕刻的基础上把泥刻挖了出来。”烟台书刻协会63岁的戴洪寿老先生在葡萄酒节上对记者说。今天,烟台泥刻、剪纸、雕刻、微刻、国画、书法、油画等艺术品在第三届葡萄酒节上进行了集中展示。国内外游客在品评葡萄美酒之余,感受烟台民俗,好评如潮。
记者赶到时,戴洪寿正在雕刻一尊弥勒佛,他说,自己搞了10多年雕刻,几年前开始挖掘失传的烟台泥刻。戴大爷手中的弥勒佛已经雕刻了2个小时,完成了80%,“每件作品全部完成,都要一天的时间。”戴大爷指着桌面上的八件“八仙过海”泥刻作品说,“刻完后还要经过高温加热。”而雕刻用泥也是很讲究,俗称“石缝泥”,要在石头缝里扣出来,“在南郊的某个山上采泥”,采泥的地点是戴老的秘密。
沈明坤老人则将“意念微雕”带到了展会现场,意念微雕不借助任何光学仪器自然刻写,在不到一个巴掌大的石头上竟然能刻上4000多字的《孙过庭书谱》,微而不失真,缩龙成寸。沈老先生还按照石头的纹理作画,顺势勾勒,在一块石头自然形成的五个气泡中,分别刻下了《陋室铭》、《赤壁怀古》、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、《归去来夕》、《岳阳楼记》五篇文章,令人称奇。
烟台艺术馆还邀来了栾淑娟女士等4名剪纸艺术家,栾女士在第三届剪纸艺术大展上,从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,被称为“十大名剪”,她的作品线条细、真实。此次她带来了五、六十幅代表作品。祁耀光先生也带来了自己的雕刻作品,他指着一件半人高的葫芦雕刻说,上面是四新图,下面是李白的《将进酒》,刻完再上色,用了一个多月。“什么上都能刻,石头上,瓦片上,甚至鸵鸟蛋上!”祁先生自豪地说。
书画及民俗文化艺术展上,游人如织,大家纷纷赞叹艺术家深厚的造诣与巧夺天工的创作技巧。来自尼泊尔,首次到烟台的Khila和他的朋友们参展后,连说“Nice”。职员小闫说,在葡萄酒节上展示书画民俗,不仅增添了展会的文化内涵,还能让烟台文化走向世界。